领导决策网报道
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盐厂村,杨飞抛地笼捕捞青蟹
寒露将至,秋意愈浓,时下正是螃蟹上市的季节,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百姓的餐桌上摆上了本地产的青蟹。“之前没想到盐碱地里能养海鲜,朋友推荐说盐厂村的虾蟹特别新鲜,就想过来买点尝尝。”家住延津县城的王女士说。
盐厂村所在的延津县地处黄河北岸,是黄河故道流经地,水与盐在这里此消彼长,留下大量盐碱地。“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如何容得下“畅游大海”的海鲜?为何成了养殖户的“聚宝盆”?这要从盐碱地改造利用说起。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欢是地地道道的延津人。在他的记忆中,生活在盐碱地上的人们,喝的水咸、种粮产量低。从事水产养殖研究后,王欢便想到盐碱地里含盐,可以利用盐碱水发展海产养殖,而且一旦可行,家乡父老首先受益。
“在我国东南沿海养殖的青蟹,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欢迎。我们做了调研,青蟹适宜生存的海水盐度超过千分之十,但内陆盐碱地的盐度普遍低于千分之五,这就需要选育适合低盐度的青蟹品种。”王欢说,此外,延津的盐碱水缺少钾、钙、镁等关键离子,而这些离子却是螃蟹蜕壳生长所需的关键元素。
2018年,王欢所在的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动物养殖团队着手在延津等地的盐碱地试养海水拟穴青蟹,通过驯化让青蟹苗从高浓度盐分环境适应低浓度盐分环境,采取“缺啥补啥”的对应性补救措施解决了重要金属离子缺失问题,最终成功培育出适合当地养殖的青蟹幼苗,让青蟹“移居”内陆,盐碱地里“长”出了海鲜池。
2020年,延津县石婆固镇里乡村村民杨明涛在王欢团队指导下,将自家盐碱地改造为池塘养殖青蟹,成了当地首个“吃螃蟹的人”。“盐碱地养的青蟹肉质洁白紧致、口味鲜美。”杨明涛说。
数年间,从“能不能养活”到“能不能养好”,再到“能不能量产”,最终指向“能不能出效益”,以青蟹养殖为突破口,科研团队相继解决了存活、长大、量产三大难题,并在延津开展混养模式试验,引入南美白对虾、美国红鱼、大黄鱼等8种特色海产,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今年是我们第一次大规模上市,根本没想到来买的人这么多,排队的人从水塘边一直到大门口。”提起最近的热销景象,河南盐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飞难掩笑意,他家的“海鲜池”养殖了青蟹、南美白对虾等特色海产,每亩产值3万元左右,“盐碱地里能‘长’出海鲜,一靠技术指导,二靠投资建设,有了这些条件我们才放心大胆去干。”
秋日清晨,在延津县杨飞的养殖基地内,半斤重的青蟹张牙舞爪,南美白对虾活蹦乱跳。来自王欢团队的宁波大学硕士生杨鹏正在巡塘,他告诉记者,课题组成员每年都要到延津住上几个月,既在水产养殖基地里完成毕业设计,又肩负着水质监测、淡化培育等技术指导工作。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盐碱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多样。除了河南,我们还在宁夏、山东等地试养了青蟹。”王欢说,以前盐碱地是荒地,现在成了“资源”,希望通过盐碱地青蟹量化养殖以及其他盐碱地改造利用项目,让昔日的盐碱地,成为百姓的致富田。
(部分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