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全会提出了300多项改革举措,并要求全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如何将改革的“路线图”变为“实景画”,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党员干部的政绩观一定要“正”,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是最大的党性,在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上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
政绩为谁而树:为了人民而改革,以人民的满意度检验改革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最重要的主体力量。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为了人民而改革,就是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部署了一系列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实际举措。比如,针对就业这一民生的头等大事,《决定》既明确了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同时也构建了“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等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制度,以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以人民的满意度检验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必须树立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的理念。党员干部在推进改革举措时要多跟人民“在一起”,多聆听他们对于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事实上,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有一些举措是要持续跟进落实的,比如《决定》指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抓落实中必须要及时关注农村人口的返贫致贫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常态化”。此外,党员干部还需要换位思考,避免“好心办坏事”。必须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判标准。
树什么样的政绩:改革成果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改革成果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抓改革落实就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按照客观规律推进改革。
抓好改革落实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党员干部抓好改革落实不仅仅要做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也要作铺垫性的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诸多改革举措就体现了这种“远”与“近”、“源”与“流”的统一。《决定》既推出了给科学家“松绑”的举措,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也明确了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等立足长远的改革部署。相比应用研究,《决定》强调要提高科技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比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党员干部既要做“造飞机”“造轮船”这样的显绩,也要认识到没有微积分,飞机不可能上天,轮船不可能下水,因而要有历史耐心,做夯实基础的“潜”绩,在落实改革中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和担当。
抓好改革落实既要有决心,更要有实干。既要吃透上情,深刻领会改革精神,也要把握下情,坚持实事求是是最大的党性,因地制宜推进实施。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决定》精神,坚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要坚持问题导向,搞清楚每一项改革举措所要解决的现实矛盾是什么,这样才能精准发力。
与此同时,要因地制宜推进改革。《决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它既可以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高端先进材料等技术储备的基础上对低空经济展开布局,也可以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改革举措不可一刀切,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地区实际抓落实。
靠什么树政绩:依靠人民而改革,发扬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依靠人民就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尊重基层探索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党员干部在抓改革落实中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依靠人民答好“考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统一。比如,始于浙江长兴的河长制,于2016年12月在全国推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宣布“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建立河湖长制列入其中。再比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三医联动”就发端于三明医改,经国务院与医改办两次发文,三明经验得以走向全国,形成三明模式。在此基础上,三明经验与全国实践相结合,在适用中得到提升,形成了三医协同发展的医改新局面。
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这是《决定》的第60条,是收官之条目。“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是党对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钉钉子,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钉钉子要有紧迫感。《决定》明确指出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钉钉子要有危机感。从二十大报告强调“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到二十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党员干部要将应对风险挑战的决心转化为自主创新的动力,增强改革的韧劲。
——钉钉子要有意志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啃的都是硬骨头,都在深水区,改革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能消极畏难,不能半途而废,不能虎头蛇尾,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
——钉钉子要有方法论。对当务之急,要紧抓快办;对长期任务,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政绩的根本途径是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工作。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人民至上谋改革”的价值取向,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带动人民群众一起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
(部分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