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五年前的冬天,我参加了新高考改革的第一次全省模拟考试,现代文赏析题目考察了诗人辛笛的《刈禾女之歌》,我对其中一句“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印象尤其深刻,因为它被摘出来让我们进行阅读理解。看完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如父如子》,我心中也是“空而常满”的感觉,或许高中语文教育在此刻又完成了一份小小的闭环。而现在,我想再做一道赏析题,电影《如父如子》是如何给人带来“空而常满”的感觉的?
是枝裕和的电影以含蓄、克制、言有尽而意无穷著称,这些电影聚焦家庭和人的关系,总是能让父子、母女、夫妻、婆媳、兄弟姐妹等之间的情感,在精心营设的情境中,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地渗透出来,乃至于一个看上去简单、短暂的对话片段,却能够衍生出洋葱一般一层又一层的解读,剖去人物对白所表达出的表层含义,还有更多情感暗含在人的眼神、动作、微表情中,三言两语,点到为止,尽在不言中。
电影《如父如子》的故事简单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次抱错婴儿事件为两个完全陌生的家庭带来一系列的联系与矛盾,但故事之外,围绕“抱错婴儿”这件事的原因与影响上,导演探讨出了许多内容。
先是正如这个翻译得“信、达、雅”的片名所揭示的那样,电影探讨了父子关系,所谓如父如子,指出了一种模糊的状态,按照血缘、按照亲情,可以分成不同的四对父子,但无法确定谁是谁真正的父亲、谁是谁真正的儿子,是一种如同父亲、如同儿子的关系,再根据片中人物选择划分标准的行为,探讨“血缘”和“陪伴”孰轻孰重的问题。良多不是那种会陪着儿子放风筝的人,这和他自己的爸爸良辅很像,庆多拍照时喜欢歪头,这和他的爸爸良多很像,琉晴喝饮料时喜欢咬吸管,这和他的爸爸斋木很像,因此片名还有一种“像父亲,像儿子”的含义,父子相处的模式不同,从儿子身上总能看到父亲的影子,因此电影探讨了家庭教育的问题,而在育儿之外,家长也在一起成长。
电影中的良多和斋木,他们两人不同的生活态度也形成了反差。你想活出什么样的人生?是像良多一样刻苦、奋进、步履不停?还是像斋木那样松弛、躺平、得过且过?电影不动声色地塑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前者住在“宾馆一样的房子”里,过着优渥但忙碌的生活,后者以卖电器为生,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和家人相处其乐融融。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投射下来,形成两种不同的父子关系,良多父子是上对下的传统父子关系,斋木父子之间更加平等,更合乎人的自然状态。
关于母子关系,妈妈总是对孩子付出最多情感,野野宫绿对庆多的爱和对琉晴的爱是相同的,都是出于母职本能的爱,这种爱与日俱增,带着母性光辉而永不褪色。夫妻关系中,作为城市精英的良多对于家庭职责的缺失影响着夫妻之间的情感,二人主外和主内职责的明确划分,考验着他们恰当协调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社会层面,贫富差距、社会戾气、伦理道德等问题也在电影中被一一探讨。
更加关键的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枝裕和秉承“无为而治”的思想,只抛出话题,不给出定论。当线性时间中的人只能从两个相互排斥的选项中选择一个的时候,选择哪一个,都同时会产生好处和坏处,因此可以说,无论选择哪一个,都是正确答案。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去经历,听从内心,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游渡,游渡本身,就是意义本身。也正是这样的设置,从一个简单的故事里,电影讨论了不同的人生抉择、不同的父子关系、现代社会发展的病症和解决难题的原则等。讲述简单的故事、实现丰满的表达,这形成了是枝裕和电影的“空”与“满”的辩证关系,表面上的“空”不一定就是“空洞”,还有可能是“空蒙”“空灵”,以此来达成内里的“满”。
电影中还有一种更为隐秘但更加深刻的哲学表达,就是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也存在着“空”与“满”的关系,在时间被外物塞满之后,就不再属于我们了。人的精力被占据后,在对外界实现建构的同时也对自我形成消耗,建筑师良多总是忙于工作,做着“他人无法替代”的事,把时间塞得满满的,导致他与自我变得疏离,与妻儿的关系变得冷漠与空洞。斋木在一个糊口的工作之余认真经营生活,认为“做父亲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他与家人无比亲密,颇具仪式感,经年累月,这样丰盈的生活与熙攘的家庭关系,就是用不给生活填充过多追求和意义的“空”来达成的“满”。有人因“满”而遭受“空”,有人因“空”而达成“满”,两者之间的微妙辩证关系,也需要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当代人不断进行思考。
“空”与“满”的辩证关系落到电影与观众的互动中,同样有着明显的体现。艺术作品作为表达内心的媒介,在与观者的互动中才能达成使命,“空”与“满”的表达都是艺术的形式,但留白的表达可以让观者与艺术作品之间进行更多、更自主的互动,艺术作品也因为它足够“空”,才能有更多的空间去容纳观者更“满”的解读。因此,从电影《如父如子》可以看到,空就是满,满就是空。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