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每当吟诵起这句豪迈的词句,我们的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向北宋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想起那位文学巨匠 —— 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成就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更为后人所敬仰的,是他那历经坎坷却始终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不同,他自请出京,先后任职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在湖州时,又因 “乌台诗案”,被小人诬陷,险些性命不保。死里逃生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的日子,生活困苦,他不仅要亲自耕种东坡之地以维持生计,内心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然而,正是在这人生的低谷,苏轼展现出了超凡的豁达与坚韧。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骤雨突至,同行之人皆狼狈不堪,唯有苏轼泰然自若,在风雨中吟啸徐行,这不仅是对自然风雨的蔑视,更是对人生逆境的无畏。他以乐观的心态,在黄州留下了诸多不朽的篇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为后世文学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的豁达,还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间万物的包容。无论身处何地,他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以一颗赤子之心去感受、去欣赏。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留下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千古名句,将西湖的美丽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惠州,他品尝到清甜的荔枝,便欣然写下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忘却了贬谪的痛苦。他与百姓打成一片,关心民间疾苦,尽自己所能为当地百姓谋福祉。他的诗词中,既有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也有对平凡生活的感悟,既有对亲朋好友的深情厚谊,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们,更为后世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和困难时,不妨读一读苏轼的诗词,想一想他那波澜壮阔却又乐观向上的一生,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在面对人生的风雨时,我们也能像苏轼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以豁达的心态去迎接挑战,笑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因为,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的人,苏轼,无疑就是这样的强者。